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精神与共产主义

知青纪录片《广阔天地 》上海电影制作厂(1972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184tw092o&width=500&height=375&auto=0

知青精神与共产主义作者:贺岩

中国知青大潮已经退去三十多年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都晋级为爷爷奶奶,开始退出第一线,有的已经溘然离世。然而他们没有遗憾,因为他们的奋斗留下了一个富强的中华,也留下了一种带有历史特殊烙印的知青精神。

“知青精神”这个词语人人皆知,处处在说、各师各教,五六十种提法不为多。但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却众说纷纭,难以定论。我们认为,要研究知青精神,必须首先弄清楚三个条件:


一、所谓知青精神,应该是一代知青特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精神品质,而非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公民品德,比如“爱国”、“忠诚”、“勤奋”“守纪”之类的;


二、知青精神应该代表多数知青长期形成的主流意识和价值取向,而非少数知青表现出来的某些特质或者跟风行为;


三、知青精神应该简练准确,不能漫无边际,把所有的优美词语都罗列出来加在知青身上,这样反而失去了意义。


根据以上条件,在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试着把它归纳成四个词,供大家讨论参考。这四个词就是:求索、奉献、坚韧、开拓

求索精神

是随遇而安、抱残守缺还是不断求索进取,是判断一个国家或民族有无希望的重要标尺。中华民族园近百年的屈辱史的重要原因就是失去了求索和进取精神。

知青是共和国的长子,经历了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所有劫难,看惯了刀光剑影,尝遍了酸甜苦辣,遭遇过真假善恶,游历过天堂炼狱和地狱,“上穷碧落下黄泉”。所以,在他们眼里,没有救世主,没有金科玉律,没有绝对真理;在他们心中,没有不可触及的禁区,没有不可踏越的雷池。他们不唯上、不信神、不麻木,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清醒的头脑,独立的思想,谁也别想轻易地玩弄他们。他们善于透过表面看实质,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发现简单而清晰的脉络,善于从绝境中找到新的出路。他们敢于批判现实但不全盘否定现实,而是对其扬弃、继承和发展。他们从求索中发现了方向,从求索中找回了自我,还从求索中吸取了力量。所以,当改革大潮来临时,他们自觉地选择了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坚持改革,成为中国改革的中坚力量。


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听话的百姓,千百年来,民众已经习惯于一切唯上,逆来顺受。正是这种麻木的精神状态使中国近百年来沦为“一盘散沙”,饱受列强蹂躏。知青的特殊经历使得他们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代具有批判精神求索精神的民众,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民众素质,为伟大的民族复兴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奉献精神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颇具悲剧色彩的群体,几千年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奉献精神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们不计个人得失恩怨,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我以我血荐轩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知青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代扫除了文盲、具有了一定现代知识的民众,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奉献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共和国初生,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内忧外患,险象丛生。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一代知青,饱尝过饥饿的滋味,经历过动乱的折磨,体会过失学的茫然,遭受过下岗的无助,甚至连什么时候结婚、生几个孩子都没有自由,提起往事,可以说是“字字血、声声泪”,“都有一本血泪账”。按说这么多的怨气冲天,这天早就该塌了,东欧的动乱、苏联的解体就是例证。然而中国的天虽然几经摇晃却始终没有塌下来,就是因为知青的身体中遗传着中国知识分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的基因,在哭过、骂过、诅咒过之后,又继续承担起长子的责任,忘我地去“补天”。他们强咽泪水、咬紧牙关,用自己羸弱的身躯扛起民族的重负,艰难地开拓着复兴之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小车不倒只管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自己献子孙”。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代知青的奉献和牺牲,就没有今天日益富强的中国。

坚韧精神

坚韧耐劳是知青群体最显著的品格特征。几年十几年的知青生活,锤炼出他们吃苦耐劳、百折不回、遇挫愈坚、乐观豁达的品格。下乡时代且不论,回城之后,他们一直在改革大潮的风口浪尖上搏击:承包、改制、下岗、再就业,一次又一次的颠簸折腾,一次又一次的翻船落水;但是他们勇敢地迎接着命运的挑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屡仆屡起,用一切方法生存下去、发展起来。

他们是牛皮筋,折不断、拉不裂;他们是铜豌豆,踩不碎、煮不烂;他们是不倒翁,按不倒、掀不翻。他们饱得饿得,不怕冷又耐热,任何艰苦的环境都能生存下去。他们乐观豁达,广场上,坝坝舞跳得最欢的是知青;游客中,歌声不断的是知青。在他们的词汇中,似乎没有“服输”二字;在他们的心目中,天无绝人之路,“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干个体户。”正是他们的这种心态和精神,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底气,能够较为顺利地进行下去。

开拓精神

多年的农村生活体验,知青们学到了中国农民的吃苦耐劳,也从中国农村的落后和守旧中认识到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落后于世界先进民族的根本原因,因而深知:要使国家和民族强盛,必须具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只有不断地开拓奋斗,民族才会新生,国家才有希望。所以他们拒绝保守,敢于怀疑,敢于学习,敢于创新,敢于进取,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他们经常不按常理出牌,喜欢花样翻新;他们善于逆向思维,敢于剑走偏锋。在他们面前,没有禁区,没有终点。大江南北,无处不活跃着他们不倦的身影;宇内海外,无处不回响着他们铿锵的声音。


邓小平曾经对成都知青这样说过,知青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宝贝。在我们国家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候,你们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人民记得你们,你们的精神将永载史册。这个评价应该是中肯的。

知青精神从何来呢?既有天生,也有地长。知青的主体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们曾经受到共和国最成功的教育——文革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知青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中国式的共产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斗争精神的结合体。“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呼号从小就融进了他们的血液,无数的革命先烈支撑起他们的脊梁,众多的革命英雄铸就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思想言行中无不深刻着共产主义的痕迹,无不闪烁着英雄主义的身影,无不充满斗争精神。所以,从某种角度可以说,知青精神就是这两种主义、一个哲学的综合体。


正是这些精神铸就了一代知青爱祖国、爱民族的道德底线,正是这种精神赋予一代知青团结互助、公私分明、埋头苦干的优良品德,正是这种精神驱使一代知青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正是这种精神支持着一代知青“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伤痕累累,斑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能够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成为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主力军。


三个因素中,共产主义是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支撑点。共产主义,这个曾经在全世界徘徊了百余年的幽灵,如今已经渐行渐远,连背影都依稀难见了。《国际歌》这支曾经令对手闻风丧胆的号角,现在已经是余音寥寥,人间难得几回闻了。连为数不多的几个还以共产冠名的政党,其党章上对共产主义也是闪烁其词,遮遮掩掩。谁能相信上个世纪,这个名词差点覆盖了整个地球,淹没了整个人类。

人类的思想巨匠之一马克思根据自己研究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造出了共产主义这一名词,并指出它将是人类社会的最后归宿。所谓共产主义就是社会财产归人类共有,简而言之就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贫富差别,人人平等。其实这样的愿景古今中外都并不罕见,中国有“世外桃源”、“大同”社会,国外有“乌托邦”、“理想国”,马克思只是集大成而已。丰衣足食、平等自由毕竟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所以,当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时候,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潮很得人心,大有市场,这也是它能够迅速席卷全球的根本原因。


那么,共产主义为什么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呢?


这可能是一万个研究者都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还只是一种理论上的预测,离变为现实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而且,按马克思最早的设想,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地教育、发动、组织无产阶级,用和平选举的方式最后夺取政权,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可是他的继承者们一个比一个猴急,恨不得一个晚上就消灭万恶的资本主义,建成美好的共产主义。于是武装斗争代替了和平渐进,消灭阶级变成了消灭阶级敌人。他们甚至忘记了共产主义最基本的构成原则——吸收人类所有的文明和知识,竟然把民主自由划归为资产阶级专属。


掩耳盗铃、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信仰过共产主义这一事实,又摆脱不了它的影响,这正是许多知青纠结不清、长期陷入有悔无悔矛盾怪圈的思想根源。他们曾经是共产主义的忠实的崇拜者,共产主义已经浸入他们的血液和骨髓,现在想强行地把它从身体里抽出来,将是何等的痛苦和无奈。


同样,如果知青精神得不到传承和发扬,随着一代知青的离去,“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歌声就真的成了世纪之绝唱。


有哲人说:“即使是强盗和魔鬼,他的初恋也是纯洁的。”青少年时期建立起来的信仰如同初恋,人的一生可能会经历多次恋爱,也许后来的选择更刺激、更完美、更轰轰烈烈。但是都无法抹去初恋的记忆和感受,因为初恋是你青春萌动的第一道刻痕,它的唯一性、它的纯真、它的砰砰心跳、它的甜蜜和美好,是无法复制也无法轻易取代的。

无须讳言,我们这一代人与身体成长同步建立起来的信仰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想想我们少年时代心目中的英雄,想想当时对金光闪闪的团徽的渴望,想想我们举手宣誓时的激动,谁能说那些都是虚假的、不堪回首的?


也许有人会说:“那时我们年轻无知,被洗了脑,所以我们现在要正本清源,和过去做彻底的割裂。”


记得1969年春节前夕的一个深夜,四川南江电厂失火,整个县城面临灭顶之灾。当时正好“再教育”指示下达,社办场撤销,全部知青插队落户。聚集在县城的百十个文革前下乡的老知青怨气冲天,骂娘不已。县城失火,关他们屁事,说不一定正好幸灾乐祸。但是他们毫不犹豫,一刻不停地全部奔赴火场,冒着生命危险,用血肉之躯扑灭大火,保住了县城。


这件事在当时应该是英雄,是壮举。但是如果用现在的观念来评价,得出的结论可能是“脑袋进水了,傻帽!”


谁对?都对。因为按知青们当年的观念,看见失火,头脑里的第一闪念就是“糟了!国家的财产,人民的财产!”

紧接着就是向秀丽、32111钻井队的身影,然后的行动就自然而然了。而按现在的观念,看见失火,第一闪念是:“还好,不是我们家的方向。”接下来,该做什么还做什么。道理很简单;过去强调的是救火,现在教育的是逃命,人身安全最重要,救火是消防员的事。


这里不想评价两种观念的对与错,但起码不能用“现行的就是正确的”去否定过去、讥笑过去。历史不能抹杀,不能让自己陷入虚无主义的泥坑。如果用现代人的观念去评价武松打虎,武松非但不是英雄还可能是罪犯呢。


所以,我们也不能用自己现在的认识去否定自己的过去。反思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反思不是“非白即黑”的简单判定,而是厘清因果得失,为后来者提供借鉴。否则就会出现自己要把自己从大地上提起来那样的痛苦。再说,共产主义也并非应该彻底否认,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它都不会被彻底消灭,因为它包涵着人类一直以来的美好愿望和最高理想。

共产主义就是我们的初恋,可以说她幼稚单纯,但绝非罪恶肮脏。六十多年的折腾消磨了当初少年眼中的惊艳,你可以后悔当初的选择,但不应该污蔑她的美好;你可以潇洒地挥手离去,但不可能真的“不带走一片云彩”,因为她就是曾经的你,她融进了你的血液和骨骼,不管你承不承认。


 文章来源: 博客中国 一蓑客(作者贺岩博客)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博客中国 一蓑客

推荐阅读:贺岩:《向生命鞠躬》三访老知青吴志清

《向生命鞠躬》三访老知青吴志清(续)

本文由“老知青家园”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